

中澳贸易
项目介绍
乳业是澳大利亚第三大农业产业部门(仅次于牛肉和小麦),年产值达130亿澳元。近年来,来自澳大利亚的进口婴幼儿奶粉在中国市场上备受青睐,引起中国投资者浓厚兴趣。但与同处大洋洲、占中国进口奶粉一半以上的新西兰相比,澳大利亚乳业发展平缓,奶粉产量增长有限,在中国市场占比不高。随着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对进口婴幼儿奶粉的规范日益严格,投资澳奶粉业更应正确认识其市场及产业环境,充分了解两国政治环境和政策法规,进而选择最优的投资模式与经营战略。
一、澳奶粉业市场环境
乳制品是澳第三大出口农产品,全澳约40%的原奶(维州高达90%)经加工后用于出口。2012-13财年(当年7月至次年6月,下同),澳乳制品出口额达24.8亿澳元,占全球乳制品贸易额的7%。澳乳制品出口市场集中在亚洲,出口量前五大市场包括日本(15%)、大中国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14%)、新加坡(12%)、印度尼西亚(6%)和马来西亚(6%)。由于澳国内市场已基本饱和,扩大出口成为澳大利亚乳业进一步增长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中国是澳大利亚增长最快的乳制品出口市场之一,而中国市场需求量最大的进口乳制品无疑是奶粉。根据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共进口乳制品159.2万吨(干乳制品139.7万吨、液态奶19.5万吨),其中奶粉达85.4万吨,占乳制品进口总量一半以上。2013年中国自澳大利亚共进口奶粉2.8万吨、奶酪1.1万吨、奶油0.2万吨。与此相比,虽然受恒天然“双氰胺残留”和“肉毒杆菌”事件影响,同期中国仍自新西兰进口了68.7万吨奶粉,占奶粉进口量的80.4%,占干乳制品进口总量的一半。新西兰作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国,其出口量的一半为全脂奶粉,其中绝大部分供应中国市场。可以说,向中国出口奶粉是新西兰乳业高速发展的关键。
随着城市化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奶制品消费正处在快速增长时期。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乳企遭遇诚信危机,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重铸仍然任重道远。另一方面,2013年下半年的“奶荒”及随后连续38周牛奶价格上涨进一步表明,国内奶源供应、乳制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在合理控制成本、充分扩大产能、严格保证质量等前提下,澳奶粉业进入中国市场具有广阔前景。
二、澳奶粉业产业链
澳大利亚奶粉产业链大体可分为奶源供应、奶粉加工、品牌营销三个环节。
(a)奶源供应
澳大利亚牧场广阔,环境适宜,奶牛品种优良,是享誉全球的优质奶源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严格的进出口检疫使之免受疯牛病等疫病影响。2012-13财年,全澳6,700家奶牛场、170万头奶牛生产了92亿升原奶。充足而高质量的原奶成为澳奶粉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来源。
澳奶牛场多采用传统放养模式,奶牛以牧场生长的天然牧草为食。由于牧草生长需要充足水分,水资源对牛奶产量和奶农收益至关重要。澳原奶产量曾在2001-02财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13亿升,而后逐步萎缩,重要原因之一即是主要产区长时间干旱及恶劣气候影响。
澳奶牛场多由拥有牧场土地的农场主自主经营,小部分由专业经营者负责日常管理。主要牛奶产区集中在澳东南部的维多利亚州。维州自然环境优越,牛奶生产成本较低。2012-13财年维州4,500余个奶牛场、110万头奶牛共生产了60亿升原奶,占全澳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b)奶粉加工
自2000年澳政府放开政府管制以来,澳乳品加工历经重组整合,目前已基本完成集中进程。迈高(Murray Goulburn)、雄狮(Lion)、恒天然(Fonterra)、必佳(Bega Cheese)、瓦伦堡(Warrambool Cheese and Butter)和帕玛拉特(Parmalat)六家企业控制了全澳乳制品8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大多拥有鲜奶、酸奶、黄油、干酪、奶粉和乳清等完整的产品组合,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及产品盈利能力自主决定生产品种及数量。其奶粉产品以散装大包装奶粉为主,主要针对工业用户,价格与国际市场基本同步,零售比例很小。
婴幼儿配方奶粉专门针对婴幼儿生产,力求接近母乳天然成分。其配方及工艺要求高,经济附加值也较高。不同品牌根据各自不同配方,通过干混或湿混方式,在原料奶粉中添加乳糖、DHA、核苷酸等营养成分,而后装罐销售。澳最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是位于维州Goulburn Valley的Tatura公司,其为很多奶粉品牌贴牌生产。此外,澳大利亚贝拉米(Bellamy’s)品牌有机婴幼儿奶粉在中澳市场均有销售。
(c)品牌营销
向中国出口的澳大利亚婴幼儿配方奶粉大多采用贴牌生产方式,供应商并无生产设施,只是品牌持有者。事实上,澳大利亚市场上所售婴幼儿配方奶粉基本为跨国公司品牌,主要有亨氏Nurture、达能Karicare(可瑞康)、惠氏s 26和雀巢H.A等,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其他澳大利亚进口品牌在澳国内基本无销售,也是媒体所称的“假洋奶粉”。
供应商通常先在澳成立公司并注册奶粉品牌,随后在中国完成进口商和品牌备案登记,获得向中国出口资质。供应商随后与Tatura等生产商(或新西兰厂商)签订婴幼儿配方奶粉长期供应协议,由生产商按其提供的配方或生产商自有配方生产,产品直接在当地罐装贴牌(原装进口)或运至中国境内分装(已被禁止),最终在中国市场销售。随着中国政府对进口婴幼儿奶粉的规范日益严格,该贴牌生产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此外,少数供应商在澳拥有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设施,可采购散装原料奶粉后自行加工、罐装、出口。中国企业也可进口澳大包装原料奶粉,在中国生产国内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等下游产品。
三、中澳两国政治法律环境
(a)自由贸易协定影响
澳乳业界普遍认为,新西兰奶粉业最大的竞争优势是新西兰与中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下向中国出口奶粉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根据中新自贸协定,2009年起新西兰向中国出口婴幼儿配方奶粉免关税,普通奶粉(主要是散装大包粉)关税逐年下降(2012年5.8%,2013年5%,2014年4.8%)。而同期澳大利亚只享受最惠国关税税率:婴幼儿配方奶粉5%(2013年1月1日前为20%),普通奶粉10%。
中新自贸协定对中国自新西兰进口相关乳制品规定了特殊保障措施:当年进口量超过特保措施触发标准后,不再适用协定税率,只享受最惠国税率。这导致自贸协定实施以来,每年年初都会有大量新西兰奶粉突击进口,“最快打破触发标准额度”的纪录也每年刷新。根据海关总署2014年第8号公告,截至今年1月17日新西兰相关乳制品申报数量已达14.5万吨,触发特保措施。1月份中国到港进口奶粉相应达到创纪录的18.2万吨。
与此相比,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自2005 年开启以来,至今已进行19轮,但迟迟无法达成协定。据澳方统计,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的乳制品2011年共缴纳关税1,639万澳元,2012年1,772万澳元。额外的出口成本使澳奶粉业在与新西兰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b)澳政府对乳制品的质量监管
澳大利亚于2000 年废除了所有针对乳业的政府管制,对乳品行业不设补贴,对外资进入该行业也无特殊规定。事实上,目前只有恒天然(新西兰企业)和雄狮(日本企业)两家外资企业就控制了全澳三分之一以上的乳制品加工。澳政府对乳业的监管集中在食品标准管理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两个方面,建立了一整套“从牧场到餐桌”的质量管理体系。所有乳制品生产严格遵循“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系统”(HACCP)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行业标准,产品均贴有可以追溯至生产商、生产日期和生产批次的标识。所有乳品出口均须得到澳大利亚检验检疫局(AQIS)认证。这些措施确保了澳乳制品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c)中国政府对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规定
2013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3]57号)。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禁止以委托、贴牌、分装等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公告》(2013年第43号),国家质检总局也发布了《关于加强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管理的公告》(2013年第133号)。新规定包括: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必须由注册的境外生产企业生产;必须在境外罐装至最小零售包装中;最小包装上必须印制中文标签;国内生产企业不得生产仅在境外注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不得在境内分装、加贴中文标签或改变包装;进口报检日期到保质期截止应超过3个月。
2014年2月,澳大利亚农业部发布了MAA2014-01和MAA2014-03两份通知,表示正与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协作,进行澳大利亚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的注册审核工作,目前该审核正在进行中。2014年5月1日起,未经注册的境外生产企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将不允许进口中国。
四、澳奶粉业投资展望
中国投资者对澳奶粉业的投资以委托贴牌生产为主。尽管对该模式的监管必要性长期存在争议,2013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无疑将加强对该模式的规范。展望未来,如果中澳双方能顺利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并为澳出口奶粉提供优惠税率,澳奶粉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契机。中国新增投资可考虑进行后向一体化,重点关注维多利亚州,积极争取控制奶源和发展奶粉生产设施。